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弱智生人际交往能力
一、培养弱智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
弱智是指孩子在发育时期,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、并且伴随有行为方面缺损或障碍的智力残疾。语言障碍是多数弱智儿童共有的障碍。由于语言障碍,他们与人交往就显得较为困难。这些儿童与人交往时,还常有礼貌举止欠妥的现象,使家长感到难堪,有的家长就不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外出参加社交活动。还有一部分孩子十分害怕与人交往,表现孤僻,性格内向,终日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,问他话也不愿回答,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。交往能力的低下与交往机会的欠缺,使智力残疾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。如果这样发展下去,将影响到弱智儿童成年后无法正常的回归社会,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与工作。
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,让每一个学生(当然也包括弱智生)的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。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弱智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,也引起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。
智力残疾儿童一般不会交朋友,不善于与别人相处。因其智力低下,很容易陷入孤立境地。因此在我们给于他们关心、爱护、帮助的同时,也要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,学会爱人,关心人,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,这不仅可以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,而且对扩大孩子的生活圈,发展弱智儿童的交往能力,提高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二、培养弱智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
弱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长期停留在低水平,仍像幼儿一样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,还带有一些直觉行动思维,他们的思维主要来于事物具体形象表现,以及这些表象间的联系,他们总是对熟悉事物现象和具体直观现象较易接受。因此,我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弱智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用了行为指导法、情景创设法、活动实践法等适合弱智生个体发展的方法。
(一)行为指导法
行为指导的意义在于它的指导性。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比一
般儿童发展得较迟缓,水平也低下。他们中的多数虽然不怕陌生,乐于与人交往,但因语言障碍,常常会词不达意,使人不能理解他讲话的意思,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。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的指导。我校有丰富的社区资源,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九支队、小白鸽幼儿园、地区敬老院等都能成为学生培养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。逢年过节,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去武警部队和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。刚开始的时候,学生不知道如何与解放军叔叔和老人交往,在活动中常常出现被动状态,别人问什么,学生答什么。由于语言障碍常使他们陷入困境,因此,对于去部队、敬老院搞慰问活动,他们不感兴趣。针对这一现象,我们在活动之前先对他们进行指导。在慰问老人之前,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,教育他们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,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。我们用讲故事的形式,将历史上很多尊敬老人的故事及学生中尊敬老人的事例讲给学生听,还把老人对社会、家庭的贡献,老人的辛劳和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讲给学生听,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老人产生尊敬感激之情。然后,引导学生想一想:到了敬老院以后可以说些什么、做些什么?这样,学生再次去敬老院时就不会感到与陌生的老人无话可谈。相反,学生一进入敬老院,主动地把老人从房间里搀扶出来,把自己精心排练的节目表演给老人看,争着为老人敲背、捶腿,说说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,常常逗得老人哈哈大笑,期间的和谐气氛,让人丝毫看不出在与老人交谈的是一群弱智学生。在慰问老人的过程中,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,为此浦东有线电视台曾专门报道过我校的慰问活动。
(二)情景创设法
通过特定的情景创设,让学生置身其中,体验情感。我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:邻居家的叔叔阿姨由于急事要出门,只能把五岁的儿子放在家里,小弟弟看见爸爸妈妈走了,一个人在家里直哭。然后我让学生讨论:这时你看见小弟弟在哭,你会怎么做?通过师生共同讨论,学生知道:我们可以把小弟弟领回家,陪小弟弟玩;也可以去小弟弟家,给小弟弟讲故事。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在与小弟弟交往中可以说一些什么话,最后,我组织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把这一情景表演出来。通过情景表演,学生知道了如何与比自己小的弟妹交往,克服了以往与人交往中的一些毛病;也知道了小弟弟、小妹妹由于年龄小,在成长的过程中,
他们还缺少生活自理能力,还不太明白生活中许多做人的道理,作为大哥哥、大姐姐应该在生活上关心他们,有责任爱护他们,教育他们,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。我还创设过一个情景:爸爸妈妈不在家,邻居阿姨带着孩子到你家里来做客,你该怎么接待?创设这个情景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接待客人,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“请”、“谢谢”、“再见”等。这样的情景创设结合了弱智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,能大大地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,树立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性。